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2025年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日前湖北举行的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上,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披露,在神农架林区建立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为“华中水塔”装上了智慧守护之眼。同时,久游娱乐,湖北系统推进山水保护工程和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坚定守护绿水青山,其中,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工程总投资72.23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69.83亿元,完成率97%,完成修复总面积26028公顷。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湖北长江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湖北累计腾退岸线公里,久游娱乐,长江岸滩岸线万平方米,从“化工围江”蝶变为“江豚逐浪”。
四月春风拂面,花开时节正艳,行走在武汉市青山区江滩,有着160多年历史的武青堤,现在已是长江岸线首个生态缓坡公园。谁曾想,几年前,这里还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占据,没有路灯,滩涂杂乱,只有载着沙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
近年来,随着30座码头一个个拆除,又被一排排花草树木取代,青山沿江绿化率超过50%,绿道、健身设施、人文景观一应俱全,还配备2000多个地下停车位。
湖北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1061公里岸线占长江干线通航里程近三分之一。百年码头的嬗变,是湖北以壮士断腕保护母亲河的决心。截至目前,全省共取缔长江干线亿吨,腾退岸线年,来自湖北宜昌的江豚摄影爱好者杨河带着他拍摄的江豚登上了联合国新闻头条,标题是《“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也是长江的旗舰物种。穿湖北而过的长江段属于长江的中游段,是江豚在长江活跃的最高段位置。
年过六旬的杨河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江里经常能看到江豚。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眼见长江上的船越来越多,江豚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少。2012年,长江江豚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仅次于“灭绝”和“野外灭绝”的“极危”级别。据2017年的科考数据,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仅相当于大熊猫的一半。
也是在2017年左右,杨河偶然拍下一张江豚身影的画面,从此便下定了决心,跟随江豚迁徙的路线一路跟拍。多年的拍摄下来,照片数量已累计百万张。在他的镜头下,长江里江豚嬉戏的画面变多了,从单只画面变成了成群出现;沿江的化工厂不见了,江边的荒地变成了滨江公园;就连来往迁徙的鸟群和野鸭也停下脚步,在此筑巢安家。
江豚种群数量止跌回升,已达到1249头;全球唯一的珍稀物种黄梅秤锤树,从仅有几百株,到如今种群逐渐恢复生机,人工培育的秤锤树超过6000株……一幅幅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见证一江碧水展新颜。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内,长江边一块铜铸的圆形地标上,刻着“2018424”。这里,正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这一天,标志着一场转型升级、共护长江行动的开始久游娱乐,。
曾经,宜昌的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蓬勃发展,沿江化工企业多达134家,化工管道纵横交错久游娱乐,,压力容器林立。然而,繁荣的背后是“化工围江”的生态困局,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立规,成为宜昌乃至湖北转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宜昌以非凡的决心和勇气踏上艰难转型路,在“关改搬转”化工企业时,虽面临重重困难,GDP增速也大幅下滑,但宜昌以不变的信念,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摒弃单纯追求速度的旧模式,转而追求经济质量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为后续实践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策导向。
湖北宜化是“宜昌工业长子”宜化集团的核心子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近年来,为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相关规定,公司持续推进产业转型以及工业技改等相关工作,磷铵搬迁及配套装置升级改造项目、洁净煤加压气化多联产技改搬迁升级项目,以及公司参股的邦普宜化新能源电池原材料项目、史丹利宜化磷酸铁及其配套原材料项目,均被列入湖北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清单。
同时,湖北宜化以落实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为契机,实施产业升级、久游娱乐,技术迭代战略,建成技术密集度高、生态经济效益显著、资源集约利用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数据显示,近三年湖北宜化已累计投入超50亿元实施战略转型,投资35亿元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程。
沿江1公里变得清爽,搬走的化工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也是企业履行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政策的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
如今,投资60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循环产业园,把废旧锂电池“变废为宝”“吃干榨尽”;自主研发的长江三峡1号是目前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实现了零排放、零噪声、零污染……绿色低碳之路铺满荆楚大地。坚持在绿色转型中培育绿色动能,湖北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了第7位的经济总量。